close

這三個日本審美意識正好就是大西克禮研究日本美學三本書的題目。

時間:

物哀:出現時間最早,平安時代。

幽玄:中世。

侘寂:近世。

對應的文學類體式:

物哀:物語,和歌

幽玄:和歌,能樂,連歌

侘寂:俳諧(就是基本上除了江戶時代通俗民藝之外的所有日本古典藝術形式)

分別解釋:

物哀

物哀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層,男女戀情的哀感

第二層,世相的感動

第三層,自然物的感動

物哀兩個字拆開,物是所觀賞之客體,哀是審美情感。但是「哀」在這裡又不單單指悲傷一種情感,它是多樣的,根據本居宣長的觀點,「凡高興,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以稱之為「哀」。

所以依個人理解,俳諧有一些類似於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而「哀」則是「感物傷情」,「觸景生情」中的這個情。

但是日本的「哀」又是有其特點的:

1.它是通過對於自然,人生的情感體驗,以生活無常,人生無常,短暫易逝為基調的。所以無論如何,多少還是帶一些淡淡哀感的。

2.雖然和中國文學中的「觸景生情」都具有我我合一的特點,但是「我」的存在卻是被淡化的。這裡可以看兩個例子:

中國:「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日本:「山谷明月光,流螢皆徬徨。」

觸景生情的重點在情,就像蘇軾說過一句類似的話,寫物的話,千萬是不能只止於物的。但是在日本的俳句中,我們看到的是對於物本身的著重。

3.中國的哀情背後往往是一個大環境,例如一個政治背景的指代。但是日本的哀是個人的,並且悲觀更淡,更輕薄一些,缺乏抗爭和不滿,而是一種對於人生無常,宿命必然的完全理解。

4.日本的物哀也有其特別的表現​​手法,主要是通過下面幾種方式:

- 變化:由以通過記述自然,季節變化而體現人生無常感。季語的存在可以算是一個體現。

- 細節描寫:以“源氏物語”為例,博爾赫斯在評論的時候說:【塞萬提斯局限於將白天和黑夜分開,而紫式部可以站在窗前望見「「雪花飛舞後面的繁星」(第十卷“夢橋”)」;她提到一座潮濕的長橋,說它在霧靄中「顯得那樣深遠」;寫一個婦人站在幕簾後面,看見一個男子走來,「儘管她十分肯定地知道,他看不見她,但她還是下意識地梳理了一下頭髮」】

- 提煉:一種絕對唯美化傾向,去除醜惡

提一個個人特別喜歡的物哀化死亡處理的例子,蜷川實花的“惡女花魁”。

首先,講道理的話,惡女花魁中是典型的江戶民藝審美體現,總體而言更貼近與另一個審美意識「粹」,即色,一種媚態的展現。被稱為「惡所文化」,有人說屬於一種性慾生活的美化吧。總體和日本物哀之類的審美是並不相符的。但是結尾的處理卻十分具有物哀的特點。

故事發生在江戶遊廊(妓院),最後的死亡就是不安於花魁命運的女主角日暮和妓院的一個男性工作人員清次最後私奔的事情。

但是我個人覺得主角姑娘是死了,而不是私奔到櫻花地裡過上幸福生活了有以下幾個證據:

伏筆:女主角原先的名字是青葉,後來改為日暮這裡本來就有一種類似日本季語的季節無常性而聯繫到的人生無常性體現。

其次,他們私奔的場所櫻花地是日本文化中,轉瞬即逝的代名詞。

「魚缸」,日暮走後,一個小女孩說,魚跳出魚缸就會死,其實是一個隱喻。

所以日暮的死亡就是通過這樣唯美的方法被體現了,至於為什麼是物哀的,我個人想強調一下,物哀中的這種人生哀感,是靜默的,而不是痛訴。在這種長久的靜默中隱含巨大的感情,如同物語,是使得觀者能夠設身而體味的。

幽玄

讓我們看一張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

這裡空白的部分引向了無限延展的松林深處。

中間的留白處沒有精細描繪,否則反而不能展露松林之宏偉。

這樣大面積留白的方法就體現了松林幽深,有一種空寂而深遠的意味了。

這種意味,就是類似於「幽玄」的。

幽玄指的是一種境界較高的美,深奧,優雅。它將物哀中官能的美,更加轉化為一種精神的內在。

意喻人所無法通過理性和知識獲得的某種類似本質本源的東西。簡單的講,類似於禪的空寂。

其特點是:

1.某種程度的隱藏和不展露

2.微朦朧,微暗,薄明。(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的陰翳其實指的也就是幽玄,就是這種陰翳的感覺)

3.具有深遠感,對像一般含有某種深刻,難解的思想。(所以幽玄有些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崇高”)

4.非合理,不可言說,飄忽不定的美的特質。與幽玄相似,能夠引出的一些美學概念就是「餘情」。

體現為浮世繪,各種繪畫中的「餘白」,以及戲劇中的概念「間」,也就是表演者通過自身對於台本的領悟,在台詞中空餘時間,一種時間和空間的留白。能劇中的動作是極少的,通過最少的動作喚起觀者之情,也是餘白的一種體現。

所以,幽玄的一個核心是:對於自然的追求,和對於人為刻意行為的鄙夷。

侘寂

「如果化野的朝露不會消失,鳥部山頭的青煙一直瀰漫在天空,將是何等的索然無味!正因為這世上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才格外美好。」

「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義」,「無論任何事物,圓滿,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著殘缺的狀態反而更有情趣。」

- “徒然草”

其實「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義」就是侘寂概念的核心。

侘和寂原本是兩個詞.wabi,侘,是簡單樸素的意思.sabi寂,則是窮厄之哀。後來引申而成隨時間流逝而逐漸劣化的意思。所以乍看來,二者都是略帶負向之意。

但是隨著一個思想的改變:貧困和孤獨是可以有積極的解釋的這種不完美是一種新的解放的契機,雖然有形的美得以欠缺,但是這之中卻可以有深層,無形之美的追求。

所以侘寂二字,就成為了遠離塵世,追求自然清寂的一種導向。

侘寂美學的表現特點為:

相比於前二者,更為蒼涼寂寥,凝重

注重光陰流逝而帶來的滄桑感

不完整:與禪的精神相通;缺陷更能表達精神,形式的完美讓人忽視內在真實性,所以侘寂崇尚的是不對稱,不完整,殘缺和年代痕跡。

比如說:

日本的金繕,一種對於破舊事物的惜物之心,(是我就不會用金粉去補哇,直接扔掉了。

【更正,經過@混沌椰子王指出,(感謝)的確,這歸於侘有有些牽強,有裝飾過度之嫌疑。他的答案中的陶器紋路等更符合侘寂。】

日本園林,很多看上去有年代痕跡的石頭,以及長了青苔的石頭。

總而言之,其實這三個概念之間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他們都代表了一種「風流」,也就是佐藤春夫所說的那種「詩意的,散漫而耽美的生活」。和世俗化的事物,功利所不相干。

如果一定要說區別,也讓我最後舉個例子,松尾芭蕉最為知名的俳句:

「古池塘,青蛙跳破鏡中天,叮咚一聲響。」

青蛙在這裡是春光。

古池塘則是超越季節的永恆時間。

多少次春風吹拂水面,池塘卻依舊寂靜入常。古池塘,沉澱了千百年的人生流轉。

此時,看似永恆的寂靜卻被青蛙所打破,但是叮咚一聲喧鬧後,又陷入了永恆的沉默。

寂靜 - 喧鬧 - 寂靜

永恆 - 轉瞬即逝的變化 - 永恆

這樣的對立中,達到了一種生命的空幻與崇高。

所以古池塘所代表的永恆時間 - 侘寂(藝術內容與理解)

叮咚一聲的轉瞬即逝而帶來的哀感 - 物哀(創作主體的審美情感)

最後生命空幻與崇高的領悟 - 幽玄(創作主體,客體,宇宙的相和諧 - 審美境界)

望有幫助。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186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魅影陌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